沧阳映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青年女美展随感,沧阳映红文集,沧阳映红,纵横中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代表团来昆明参加庆典后,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到市立图书馆,见到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的高玉柱,问其姓名身世,方知她就是原大理国相国高升泰的后裔,被省城称为滇西才女的高玉柱。
世有千里马,而真正识马之伯乐不常有,吴稚晖不愧是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与高玉柱谈及国事时,他发现高玉柱才华出众,见识超群,绝非阿瘐奉承的等闲之辈,他想不到在这云南边陲之地,竟有如此能文善武的人才隐藏在其中,深感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他看出如果让高玉柱继续当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埋没了她的一生才华,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人尽其才,为国所用,充其量这世上最后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学者教授罢了,而如果做学问也可以等到抗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定了再进行也不迟,值此乱世之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东北全境沦陷,上海失据,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即,当效古时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英雄豪杰、投身于抗战救国,报效国家一途。
于是,吴稚晖鼓励高玉柱发愤自强,努力进取,乘风破浪,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江山生色,为闾里争光,乘此国家用人之时,费数年之功,为将来扬眉吐气作好准备,切不可在此长期蹉跎埋没。高玉柱经他指点,又素闻吴稚晖之名,知其人品学问高屋建瓴,值得信赖,且见时局变易,留在昆明终是才华难展,又不能在此国难当头,远离祖国出洋留学,毅然从省城昆明奔赴南京首府,走上了比困守在象牙塔中更加宽阔的道路。
高玉柱到南京后不久,由于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被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所赏识,再加上自身是大理国高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与云南各地的头面人物都很熟悉,有利于开展边疆民族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赏识,任命她为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其间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亦闻高玉柱之才,多次接见她,相谈甚欢,高玉柱均应答如流,从容不迫,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宋美龄对她极为赏识爱护,视若姐妹,曾当面赠送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当时全国最大的良友画报曾专访过她,以文字和大幅照片报导。照片上丰姿绰约,美丽大方,仪态万千,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又因她曾习法文,被误传为她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频添一份意想不到的人生插曲。与此同时,隶属中央各大报刊也发表了她的家世,所担任的职务及生活照片,与爱国思想隐喻其中的演讲和政论文章。
从此高玉柱这来自云南边疆的一个没落的土司后裔、巾帼红颜担任了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头领的震动很大。
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软弱无力的娇柔的模样,但见过面后却出乎意料,便会觉得这个永胜女子非同一般: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抗日宣传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多才多艺,遇事沉着,老练、勇敢,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诚挚执着,常令人惊叹不已。在当时的军政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初次见她,就感觉她不仅是一个庄重自立的女性,更是一个思维敏捷、英姿飒爽的女政治家,她高高的个子,英姿焕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常给人们的印象很好。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很敏锐,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因此大家都很尊重爱戴高玉柱。虽然当时她才有27岁,却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了。这位土司家族出身的女子,和国民党的政客大为不同。虽然在尚未从政之前,她也只是一个劳动阶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过,以承担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重任来说,倒还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当时西南各民族驻京代表中,要数她的文化最高,而她在昆明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就热衷于抗日爱国活动。她利用自己家族原先结交的一些上层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失守,高玉柱随同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是时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西南边疆民族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民族首领宣传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一致抗日的政策,她毅然东渡长江重返云南,迎着滚滚狼烟,踏上了对日作战的艰苦征程,高玉柱从此走上了她一生当中最为辉煌而又悲壮的戎马生涯。
高玉柱虽说柱虽说是一个能文能武,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女才子,但也是一个长袖善舞,诙谐风趣的外交家,从她现在留传于世的诗文书画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玉柱和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是那种个人修养很好的人。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人。这种神奇的魅力为她日后开展宣传抗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她利用自己“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的特殊身份,多次带头深入烽火边境,了解情况,做细致的统战思想工作。她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团结他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抗战以来的参战经历锻炼了她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她和她的战友深入边陲开展统战工作,经常跟着战斗部队一同行军打仗,一面搞宣传工作。
在与敌人长期的斗争中,高玉柱深刻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兵书上讲的“攻心为上”的至理名言。通过各种渠道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联合一切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统一战线,孤立抗日队伍的策略,团结边疆各种反日武装队伍共同抗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争取动摇分子,孤立亲日派,大力发展抗日力量,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中国,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被压迫民族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凡接触过这位巾帼英姿的广大军民,无一不被她的爱国赤诚所感动。她从大后方亲临前线,不畏艰险冒着敌军的炮火,把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决心传达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高玉柱实践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的誓言,作为一个中国军人,高玉柱从一个封建时期土司家族足不出户的女子,到躲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的诗人学者转变成一个勇赴国难,慷慨捐躯的抗日英雄,是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思想转化过程,这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她一生所学,以文报国,学以致用的体现。
正当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坚苦最紧张的时期,纵观一九四二年初春天的中国战场,日军为最后夺取西南四省,更猖獗地由广东转至越南、缅甸,向我云南边境围攻。五月又从西部疯狂进犯保山、腾冲、畹町、龙陵一带,与我滇军军民展开殊死博斗之际,高玉柱在紧张而又极其艰苦的抗日救亡的民族统战工作中,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围追堵截,以决死的勇气和破釜成舟的决心坚持抗日。在中越边境突染病菌在急送个旧抢救的途中,魂断金平前线,死时还不满三十六岁。高玉柱生前长期坚持抗日救国立场,积极进取,建树良多。以实际行动为保卫边疆和实行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方期高玉柱继续发挥所长,为国多作贡献,不幸遭此突变,英年早逝,抱撼终天。
高玉柱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结束,几乎死不瞑目,常言道:痴人多福。若辈俗则俗矣,而命乃独隆,一生饱享家庭之幸福。彼不俗者,才清貌秀,矫矫不群,不为恶物摧残,定遭天公妒忌,负才毕世,饮泣终年,千古红颜,竟成惯例,高玉柱以花样年华而逝,未能见到胜利光复这一天,未能看到国家民族兴盛富强的这一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事让多少男儿汉都要扼腕长叹,不胜惋惜。
直到离世前夕,高玉柱给家中寄回的唯一财富就是一张水墨画晚霞图,而其在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